洞頭網訊 風吹岙自然村位于北岙街道白迭村西北部。從北岙驅車到達尾坑自然村烘干廠邊分岔路口,往右拐進入通村機耕路,翻過嶺頭,一路下坡到路盡頭,即到村中心。也可驅車直接到達白迭自然村,往西北走山路,翻過山嶺下去,就到了。
村莊地處山坳,依山瀕海,東為高山,逾嶺與白迭嶺頭、尾坑自然村交界;東南隔山嶺與白迭自然村毗鄰;西北臨海,與霓嶼島石子岙村、外山鼻自然村隔海相望;東北隔山嶺與小文岙自然村相連。
據本地《黃氏族譜》記載,祖先原為村莊取名“鳳居岙”。周邊有水窟兒、三兒倪坳、小東澳、南西屏尾、嶺尾、大埕尾、后澳、小風吹、烏鴉棲尾、大坑尾等地方。
聽老人講述,早年從海上回看村莊地形,只見兩山對峙,中間一座圓形石岡,恰似“雙獅弄球”,可惜后來石岡被打掉,變為曬場。
村莊大部分房屋密集,屋頂砥瓦石塊特別多,為一大特色,也印證了現地名由來。本地村口朝北,每年西北風季節風力都很強,往往飛砂走石,浪花撲面,容易被風吹走。清光緒《玉環廳志·三盤山》記載:“西即小盤山風吹岙,常見銀濤萬疊,飛白凌空”。1958年公社化后,曾改名“豐收岙”,緣于那年番薯畝產達到4000市斤,曬成薯絲干,平均畝產800斤,為有史以來所未見,為顯示公社化偉大成就,乘機改名。后因循習慣,新名號沒有叫響。
村莊周邊山林茂密,房前屋后大樹參天,多為樸樹、樟樹、根樹、枳實樹等。
在黃氏祖墓地界,并排長有多棵大樸樹,最大的一株已列入縣級保護。在海灣礁石灘上建有大士廟。全村共有1大4小水井。1952年3月,解放軍一個步兵連進駐風吹岙。年底在后坑和海尾建造營房。1962年撤防,現后坑營房尚存,海尾營房已拆除。
據《浙江省洞頭縣地名志》記載:背山面海,西北隔海與霓嶼島相望。因坐落方位之故,不管刮什么風,岙內風勢均較大,故名風吹岙。村沿山腰而建,長形點狀散列。1982年人口普查有104戶398人。
村民主要姓氏有黃氏,祖籍福建同安;莊氏,祖籍福建晉江,于清乾隆年間(1736-1795年)遷來。大家講閩南話,大多數信奉神佛,有做忌做節、牽欑、做功德、謝愿、合婚、挑盤、婚宴敬酒敬煙洗面等習俗。少數家庭信奉基督教。
村民的經濟產業歷來有漁業大網、張網,近海涂地養殖蟶子、泥螺、紫菜、海帶等,農業種植番薯、豆麥、蔬菜,飼養家禽家畜。改革開放后,隨著漁業資源衰退,部分村民興辦魚粉加工廠,外出從事鋁窗安裝等業,收入頗豐。
由于村莊交通不便,基建配套落后,基礎衛生教育薄弱,校網調整,圍墾退漁轉業等因素,1990年左右開始,村民陸續外遷,或打工,或定居。大部分遷到北岙小區、新城區,部分在外地經營生活,年節返鄉。至2015年3月,僅剩1戶5口留守。而在農忙時候白天經常來來去去做農活的還有二三十個老人。
風吹岙自然村環境優美,房屋完好,非常適合休閑養生。2007年硬化了通村機耕路,交通變得較方便。2014年又接通自來水管網。加上又鄰近已經建為休閑旅游區的白迭自然村,區位已有優勢。據村干部介紹,目前正在規劃開發民宿項目,待圍墾竣工后,必將有新的發展。
區檔案館 供稿
關鍵詞:
編輯:施晶晶
①凡本網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洞頭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帖或以其它方式復制發表,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,違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②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洞頭新聞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③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致電,聯系電話:0577-634300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