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頭網訊 廚房,洞頭講閩南話的居民稱為“灶腳”,講溫州話的叫“鑊灶間”,其主體為灶,配以燒火、煮飯菜必備的用具。
洞頭漁村最早的灶,是用石塊拌和黃泥砌成的,比較簡陋,被譏稱為“宰牛灶”。后來改用塊石做基礎,磚塊拌和蠣灰砌灶體,灶面用水泥抹平,灶面邊緣用竹片包嵌,以求耐用、安全。到了后來,有些講究的人家,灶面用瓷磚鋪就,少數甚至還有用彩色的,以圖美觀。灶眼的多少,根據家庭人口和經濟狀況而定,一般以兩眼灶為多,可置放一大一小兩口鍋。大戶人家有三眼灶,少數孤寡老人或單身的家庭,也有設一眼灶的。
過去年代,廚房所用的燃料,普通人家用的是柴草,包括雜草、麥秸、豆藤、番薯藤等,家境寬裕的人家用木柴。大約20世紀中期改用煤炭。
火鉗、吹火棍是燒柴草時期的必備用具。火鉗是手臂的延長,用火鉗把藤草、木柴夾進灶洞,避免手掌被火灼傷。吹火棍“借氣旺火”,當灶洞的火勢不夠旺時,只要用它對著柴草底下輕輕吹氣,火苗便會重新竄旺起來。吹火棍用竹筒制作,中間的竹節打通。通常說的“搟面杖吹火—— —竅不通”,便是用吹火棍作類比的。煤炭鏟、風箱和煤炭鉤、是燒煤時期的必備用具。煤炭鏟的作用類似火鉗;風箱是吹火棍的升級版;煤炭鉤的作用,是當煤炭燃燒結成塊狀時,用它將板塊戳破,使煤炭繼續燃燒。
別看舊時的灶有點老土,在對熱能的綜合利用上卻大有講究。鍋蓋用的是高高的“凸蓋”,便于置放“鼎格”,即飯架子,用以蒸東西;灶臺上兩個灶眼之間,嵌置湯罐,另備可放入灶洞、有握把的手罐。一頓飯燒煮完畢,飯熟了,菜蒸好了,湯罐、手罐的水也燒開了。先人們的聰明才智,從中可見一斑。
用柴草燒煮,火剛熄滅,有時會看到留存火星有次序地排列在灶壁或鍋底。老一輩人把這叫作“灶王公娶某”(閩南話“老婆”稱為“某”),預兆家有喜事或天降甘霖。
區檔案館供稿
關鍵詞:
編輯:郭芬芬
①凡本網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洞頭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帖或以其它方式復制發表,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,違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②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洞頭新聞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③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致電,聯系電話:0577-634300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