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頭網訊 箸籠是廚房中的常設用具。
箸籠的結構很簡單,分為左右兩邊,分別用以置放筷子和銅勺、煎匙;上部留有小圓孔,以便于穿繩懸掛;底部專設漏水孔,可讓附著在筷子、銅勺等物件上的水滴,隨時從孔中流出,不致滯積在籠底。箸籠一般懸掛在鍋灶近旁的墻上,便于隨時取用。
箸籠選用的材質,經歷了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。最早的箸籠是竹子做的,人們鋸下一段較粗的竹節,在底下鉆個小孔就可以使用了,較為簡陋。這樣的箸籠,20世紀50年代初還能在草寮、漁船上看到。后來改為木質的,便于就地取材。木質箸籠制作簡單,成本也低廉。不過,其不足之處很明顯:筷子、銅勺等物件水洗后常常沒等瀝干就插入,使用時間長了,木質的箸籠難免會發霉。再后,改用灰陶質的箸籠,它們在磚瓦窯里燒制,雖然不及木質箸籠耐用,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容易發霉的不足。后來又發展到在陶質表面加釉,既美觀又耐用。
箸籠圖紋的變化顯現出了人們審美觀的變化,從最早最簡單的線條花紋,到花卉、動物直至人物故事的圖式,這些圖案都透露了人們對美的追求,對生活的熱愛。而箸籠上的文字則明顯映現了歷史的痕跡,烙下了時代的印記!熬攀劳谩狈从车氖寝r耕社會的人們對長壽的追求,對人丁興旺、家庭和睦的期盼;“勤儉持家”則是中華傳統美德在家庭生活上的具體體現;“永遠忠于毛主席”“世界和平”等字標,更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政治風貌在生活用具上的反映。
在以往年代的廚房用具中,箸籠盡管是不太起眼的小件用具,可它的發展變化,卻仍然離不開政治生態的影響,當然,它更多的是表露了漁村群眾在生活中的審美情趣,顯示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,對幸福生活的期盼。
區檔案館 供稿
關鍵詞:
編輯:施晶晶
①凡本網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洞頭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帖或以其它方式復制發表,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,違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②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洞頭新聞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③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致電,聯系電話:0577-634300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