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頭網訊 煤球搗是制作蜂窩煤球的工具,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,洞頭漁村幾乎家家離不開它。
生火燒煮離不開燃料。洞頭漁村人家早年用的燃料是柴草,富裕一點的人家燒木柴,家境差一些的人家燒干草、藤蔓、豆麥秸等,大約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改燒煤。剛開始用的是散煤,要拉風箱助燃。后來改用煤球,煤球是煤末加一定比例的黃土,和水充分混合后,用手捏出的一個個形似鴨蛋的小圓球,曬干后在煤球爐上使用。煤球爐比之土灶,顯得小巧靈活。但是直到蜂窩煤球的出現(xiàn),煤球爐才基本取代了使用了千百年的柴草土灶。
蜂窩煤球因外形如蜂窩而得名。它以煤粉摻黃泥加水做成,為蜂窩狀的圓柱形,直徑約12厘米,面上有十二個圓孔。由于它的這種特殊結構利于空氣流通,蜂窩煤球著火快、燃火旺、燃燒充分,所以很快得到推廣。
蜂窩煤球搗的設計頗具匠心:用車床車好一個鐵筒,焊在一根空心鋼管上,鋼管里套著一根能活動的鋼條,鋼條上頭有一個把手,下頭是一個圓盤形的鐵板,鐵板上有十二個圓孔,正好對應著連接在鐵筒上的每一根短鐵柱,使鐵片能在里面做活塞式運動。
制作蜂窩煤球,要挑選晴朗天氣。把煤粉和黃泥調和成軟硬適度的煤泥后,將煤球搗用力砸下去,砸個兩三下,讓煤泥扎扎實實填滿下面的鐵筒;再在一塊木板上頓一下,使煤球下部平齊;然后來到一塊事先選好的平地上,雙手握住煤球搗上頭的把手,兩個大拇指同時平衡用力,慢慢往下推,蜂窩煤球就出來了。一戶人家一次要做大幾十上百個,夠一個月用的,然后經日頭曬干,堆壘備用。
搗蜂窩煤球是體力活,挺費力。那時用水也難,常常要排隊等水。溫州方言中,“等水”與“等死”“搗煤”和“倒霉”諧音,就有了一句俚語:“站著等死,坐下倒霉”,也算是對那時困難生活的調侃吧。
區(qū)檔案館 供稿
關鍵詞:
編輯:施晶晶
①凡本網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洞頭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帖或以其它方式復制發(fā)表,已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,違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②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洞頭新聞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③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(lián)系的,請在30日內致電,聯(lián)系電話:0577-634300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