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頭網訊 在洞頭區東屏街道東岙村的海風濤聲中,我從“家門”“校門”走進“村門”,在旅游推廣、走訪工坊、抗擊臺風、幫扶困難戶的實踐中,褪去了書生氣,染上了“泥土香”,贏得了村民“真能干”的樸實認可。這段經歷生動印證,村社后備力量的成長,既系于個人躬身實踐的決心,更離不開組織精心培育的土壤。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階段,系統構建村社后備力量“選育管用”全鏈條機制,已成為激活東岙村發展新動能的戰略命題。
思想筑基,淬煉“愿作為”的忠誠擔當。后備力量培育,首在鑄魂。青年干部當以“不可一日無覺醒”自勉,深刻體悟“為何而奮斗”的時代命題。東岙村依托周二走訪困難戶、共富工坊調研等載體,引導后備人才在民生服務中厚植鄉土情懷,只有放下架子、邁開步子、沉下身子,深入一線才能了解群眾急難愁盼。同時須筑牢廉潔底線,在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通過典型案例警示課堂,樹立“忠誠、奉獻、廉潔”的價值觀,在紛繁復雜的基層環境中永葆為民初心。
實踐礪才,搭建“善作為”的成長階梯。東岙村將后備力量嵌入村莊治理關鍵場景,推行“書記+選調生”結對模式,發揮老干部“活教材”作用。組織青年后備人才參與村社換屆選舉、環境衛生整治等實務,在操作漁農具、排查危房的“泥土課堂”中掌握群眾工作方法,在臺風防御、矛盾調解等急難險重崗位錘煉應急處突能力。我正是在跟隨村書記處理村務、學習治理經驗的過程中,快速完成了從“校門”到“基層”的角色蛻變。
本土育才,激活“促振興”的內生動力。外引的選調生如“星星之火”,但鄉村持久振興更需要點燃本土人才的“燎原之勢”。建議精準滴灌,按治理型、產業型等類別定制培養方案:治理人才側重參與黨建網格管理,選拔優秀后備干部擔任書記助理,全程跟進項目申報、政策落地;產業人才可深度介入農文旅融合項目,安排其參與村莊規劃、產業孵化,探索“共富工坊”升級路徑,助力打造“民宿+趕海+文化體驗”等新業態。
海浪奔涌,唯弄潮兒能立濤頭。培育村社后備力量,本質是為海島鄉村植入可持續發展的基因。當更多青年們在與村民“同坐一條板凳”的堅守中讀懂鄉土中國,在共富工坊的燈火里找到人生價值,東岙村必將匯聚起一支“沉得下、留得住、干得好”的青春梯隊,在壯闊的海島振興征程上書寫新的藍色傳奇。
作者:楊睿銘
關鍵詞:
編輯:郭芬芬
①凡本網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洞頭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帖或以其它方式復制發表,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,違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②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洞頭新聞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③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致電,聯系電話:0577-63430005